史話》對政治不公的反抗 12年民變起義(朱偉嶽)

(圖/取自網路)

在魏晉南北朝的東晉末期公元399~411(東晉安帝隆安3~義熙7)年間,五斗米道道衆的孫恩(公元?~402年)、盧循(公元?~411年)起義事件,歷時共12年,是造成東晉滅亡的直接原因,可略見道教在華夏中國社會中的影響。

孫恩的叔父孫泰是五斗米道的大教主,這叔侄二人,都是公元301年協助琅琊王司馬倫篡位稱帝,是八王之亂主角之一司馬倫手下權要孫秀的族人。西元397年,兗州刺史王恭起兵反叛司馬元顯,孫泰糾合兵衆,也準備起事,事泄後孫泰被殺。孫恩則聚集道衆及農民,逃亡至今舟山羣島躲避。

東晉朝廷雖無力在海域追剿孫恩,但也號令各州郡兵員準備對付孫恩。追隨孫恩的人,基本上是一些五斗米道信衆,基層知識份子及商民,是對東晉施政不當,而號召農民參與的起義事件,對東晉門閥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擊,導致公元420(恭帝元熙2)年東晉的覆亡。

這次事件最不平凡的特色一方面是,起義事件以艦船陸戰隊方式,攻擊海岸或大江大河沿岸城市;另一方面是領導者雖具宗教色彩,但對東晉官員中官聲不好的官員,雖是五斗米道信徒,照樣誅殺不誤,證明這起義事件,不是宗教的衝突,而是對政治上管理不公的反抗。

孫恩選擇東晉朝廷無法控制的舟山羣島作爲根據地,舟山正是南北沿海交通的天然中轉站,也是向北通向黃海的必經之路。據前述法顯《佛國記》所載,當地絕不缺乏來自南洋或印度等地的商船中轉停泊,從事貿易,故孫恩在這裡容易得到資助。

孫恩和最初的百多名支持者,就依靠這已存在的海洋經濟生存發展。逐步號召沿海商貿人士及農民,參與從海上發起的起義,先對東南沿海及長江中下游沿江重要城市,包含對東晉首都建康(今南京) 的攻擊爭戰,頗有海權勝過陸權的樣貌。回看其時不久前高僧法顯搭乘的海上巨舶,這起義部衆的戰船,其規模一定不會太小。同時也可推斷,沿海或沿江,不少靠貿易或以裝載謀生的討海、討江人,也紛紛加入了這場起義活動。

西元399(東晉安帝隆安3)年,朝廷徵發「免奴爲客」令,要徵集各地佃客當兵,佃客多不願應徵。而且這徵發令,也對莊園場主造成人力上的重大損失,難以補救,故而引起世家大族莊主及基層百姓對朝廷的不滿。一時「東土囂然,人不堪命」,孫恩的起義,乃能一呼百諾,羣起嚮應。是年10月,孫恩在舟山率戰船起兵,帶領陸戰隊精兵一百多人從海上展開攻擊,在今之杭州灣登陸,攻下上虞,襲取會稽郡(今浙江紹興),誅殺內史(當地行政長官)王凝之(王羲之之子,謝道韞的丈夫,同爲五斗米道道友)。一時聲威大震,得到會稽、吳郡、吳興、義興、臨海、永嘉、東陽、新安等八郡(今浙江大部和江蘇東南)百姓的歡迎,史稱「旬日之中,衆數十萬」,多有殺當地首長以應的情事。

孫恩的起義軍不僅反抗朝廷,也把支持朝廷的高官大族一併清算打擊,如吳興太守謝邈、永嘉太守司馬逸、嘉興公顧胤、南康公謝明惠、黃門侍郎(皇室機要官)謝衝、張琨、中書郎(皇室秘書長)孔道、太子洗馬(太子機要侍衛)孔福、烏程令夏侯愔等都先後被殺,他們田園所屬佃客和奴婢轉而參加了義軍。

朝廷見事態嚴重,派曾在淝水之戰中擊敗前秦苻堅的大將謝安之子,時任東晉衛將軍的謝琰(西元352~400),聯同北府名將劉牢之率北府軍鎮壓,孫恩不能敵,率男女20萬衆退返舟山羣島。西元400(東晉安帝隆安4)年5月,孫恩自浹口(今浙江寧波東北)再次登陸,攻入餘姚,破上虞。

邢浦(今浙江紹興北)之戰,因守將謝琰輕敵,被孫恩所敗,謝琰及其兩子皆被殺,建康朝廷聞訊震動。後因與追趕前來救援的劉裕北府軍交戰,屢次失敗,損失重大,孫恩軍再次被迫退入舟山島休整。公元402(東晉安帝元興元)年3月,孫恩最後一次登陸,北府軍早已有所準傋,孫恩軍登陸時即被截擊致登陸失敗,劉裕率水軍艦船繼續追討孫恩,孫恩不願被俘受辱,在臨海(今浙江臨海東南)投海,堪稱壯烈。餘衆不甘,擁孫恩妹夫盧循爲首,繼續纏鬥。自孫恩公元399年起兵至公元402年自殉,爲時計3年許,像一陣狂風暴雨,吹襲今浙江、江蘇等富裕區域,動搖了東晉政權的統治根基,自不待言。

孫恩死後,其餘人立即推選孫恩的妹夫盧循擔任新的首領。爲了避開北府軍的鋒芒,同時考慮到東晉可能對舟山基地的圍攻,盧循艦隊轉而開始對浙江東南部的溫州等地發動新的攻勢。但劉裕的部隊也隨即南下,一路追殺他們到福建境內。最終迫使盧循帶着殘餘艦隊,沿着高僧法顯那時的海船所走的海上貿易路線南下。

公元405年,盧循艦隊突然出現在珠江口,幷包圍了番禺(廣州)。少量東晉的官軍都集中在城內,經過100天的激戰,盧循部終以夜襲方式佔據番禺,順利在嶺南開闢了新的領地,自稱平南將軍。時東晉由大將軍桓玄(369~404年)把持朝政,封盧循爲徵虜將軍、廣州刺史、平越中郎將官號。此後,盧循就以保護人的姿態出現,暫時控制了當時的新加坡─廣州航運貿易。盧循派姐夫徐道覆和親黨佔據始興(今廣東韶關南)及其他嶺南各部,並派人到大庾嶺一帶伐木,秘密準備建造艦船,作統一南朝的打算。

盧循鑑於以往的作戰經驗,深知自己的陸戰隊,無法在陸上擊敗官方精銳的北府步騎兵。海船若逆流而上,也不容易在湍急的長江獲得優勢。因此,一定要利用嶺南的豐富木材資源,建造大量適合在內河水道內航行的戰艦,其中包括不少高聳的樓船。他們計劃沿着嶺南北部的水系前進搶佔建康的長江上游,順流而下直取建康。

公元410年(東晉安帝義熙六)2月,盧循軍兵分兩路,盧循的主力從湘江攻入長沙,並通過洞庭湖進入長江中游。副帥(也是姐夫)徐道覆的艦船隊從福建北部出發,走贛江進入鄱陽湖,然後衝入長江下游,溯向長江中游進發。因爲漫長的河道容易被堵截,分進合擊的做法更有利於對長江中游水域的掌控。分駐各地沒有北府兵支援的東晉駐軍,大多沿河道駐紮,很容易在岸防據點失守後就一潰千里。這時盧循的兩路艦船人衆已接近10萬人,對所有的東晉地方部隊都形成數量優勢。公元410年5月,兩路人馬在今天的江西九江完成會師,東晉派水軍自下游前來的攔阻。盧循部基於已佔據上游優勢,位於下游的東晉艦船迅被摧毀。

盧循軍的先鋒艦隊很快已兵臨秦淮河入口,此時盧循軍戰士十餘萬,舳艫千計,樓船高達12丈,舟車百里不絕,朝廷一片慌亂,劉裕星夜率北府兵趕回,倉促應戰。徐道覆主張立即登陸與劉裕決戰,盧循多疑少決,貽誤戰機,使劉裕得以集中兵力,周密部署。盧循軍小挫,恐再戰不利,盧循下令自建康退卻。10月,盧循軍溯水西攻江陵,不利。

12月,盧循軍與官兵在大雷(今安徽望江)、左裡(今鄱陽湖口)相繼展開決戰。劉裕在加強正面防禦的同時,也通過陸上繞道再次迂迴到盧循艦隊的上游位置,隨着北府兵大量部署的火船順流而下,盧循軍笨重的樓船幾乎無處躲避。埋伏在岸邊的北府兵也趁機殺出,將逃到岸上的盧循部?兵迅速殲滅,致盧循軍艦船損失慘重。看見大勢已去的盧循,不得不率領殘部用小船原路返回嶺南。但此時番禺已被官兵搶先佔領。公元411年2月,徐道覆在始興戰敗被殺。公元411年3月,盧循攻番禺不下,轉至交州(今越南河內),4月,兵敗後亦滔海自殺。

孫恩、盧循領導的起義,雖帶有宗教色彩,但爭戰雙方並非按宗教劃分,如篤信五斗米道的王凝之(王羲之之子,謝道韞丈夫)等人被殺,就是證明。

最特別的是雙方的攻防作戰,是以艦船及陸戰隊的進攻或防守爲主,最後是以艦船作戰的勝敗決定勝負的命運。艦船需要相當規模的造船能力,和多樣的後勤補給,在1600前的華夏中國,就能在長達12之久的時間裡,支持大規模海上或大江大河中艦艇及登陸作戰的能力,華夏中國的工農生產力,定非一般。起碼錶達了自春秋戰國、秦皇漢武到魏蜀吳三國爭霸以來,華夏中國人在海上或大江大河上的活動能力,並未減色。

什麼是華夏中國人在海上或大江大河上的活動能力?吳國、齊國在琅琊地域的海戰,秦姑皇和漢武帝的多次巡海,徐福東渡追尋仙山等都是事例。在靠近魏晉南北朝時期較近的公元229年,孫權在鄂州(今湖北武昌)稱帝,國號吳,旋遷都建業(今南京),就是前述東晉的首都,孫恩、盧循要攻佔之處。

其時在今浙江溫州、平陽及福建連江等地都有造船廠,可承造各式船隻。孫權登基後曾下令造船艦5千艘,其所建主力戰艦,甲板有5層,可裝運水兵3千人;孫權的座艦名「飛雲號」、「蓋海號」。公元230年,孫權派衛溫、諸葛直兩位將軍,「將甲士萬人」出海,尋找夷州(臺灣)和亶州(日本)。在大海中找了1年,僅找到了夷州(臺灣),「得數千人,還」。所率甲士萬人,中途因疫病,返回者僅1千餘人。出海時有帶甲將士1萬人,返國僅剩將士1千餘人,而雖得夷州(臺灣)數千人而還,兩相扣抵,二將明顯未能達成使命,古籍上記載是:「違詔無功,下獄誅殺」。

萬人出海的艦隊,估計艦船總要在50~100艘之間,否則如何容納?這是在公元3世紀時,曾在海上出現過的龐大艦隊。或許船上空間太小,擁擠不堪,纔會造成疫病無法控制,而發生水兵「十亡之八九」的情事,這是我國古代海軍在海上遠航的寶貴經驗。

(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