勇闖科技創新“無人區”

前不久,我國科學家成功構建76個光子量子計算原型機“九章”,使我國成爲全球第二個實現“量子優越性”的國家。量子計算原型機的誕生,不僅有利於我國進軍下一代信息技術制高點,也對科技創新具有深刻啓發意義。其中一點就在於,科研工作者應聚焦獨創獨有,增強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自覺。

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。無論是完善學科佈局、強化基礎研究能力,還是提升科技含量、鍛造產業國際競爭力,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是不可能獲得突破性成就的。新中國科技事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,重大創新成果之所以接續涌現,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堅持自力更生、自主創新,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科技創新路子。特別是近些年強化自主創新後,我國成爲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,研發投入、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二,在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、領跑階段。

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,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,我國產業升級的科技需求更加迫切,再往上發展觸碰的都是技術天花板,只有打好基礎研究“地基”,提升自主創新水平,才能不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,逐步在全球競爭中佔據優勢,從根本上避免被“卡脖子”。加快科技創新,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,是貫徹新發展理念、構建新發展格局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。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努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,將直接影響中國的未來。

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,就要勇闖科技創新“無人區”。我國科技工作者素來有迎難而上的優良傳統。1956年,我國制定到1967年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,由王大珩等組成的儀器規劃小組提出要研製電子顯微鏡。當時的國際顧問認爲:這難度太大,可以向國外買。王大珩勇挑重擔接下任務,在短短數年內,研製出電子顯微鏡、高溫金相顯微鏡等一系列光學精密儀器實踐證明,只要堅定自信、持之以恆,就能夠提出新理論、開闢新領域、探索新路徑。今天,面對經濟社會發展、民生改善、國防建設等領域亟待解決的現實科技短板,比如農業種子依賴國外、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、醫療設備科技發展滯後等,科技工作者必須勇挑重擔、攻堅克難,激發創新創造動力。

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,不僅是事關國家前途命運必答題,對個人選擇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。回顧科技發展歷程,那些留下個人“足跡”的科學家,幾乎全部在基礎研究和關鍵環節上有過重大貢獻。一位“九章”研製成員說:我們只做跳起來纔夠得着的研究,從不爲發論文而追熱點。量子研究標準定得高,起步雖然艱難,但因爲基礎打得牢,創新突破水到渠成。避難就易,做短平快研究,在木板薄處鑽孔,也許可以較快做出些成績,但終究不能成就大事業。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衆山小。”要想欣賞絕美風景,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攀登,來不得半點懈怠和馬虎
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規劃開局之年,科技工作者也踏上了弘揚科學家精神、肩負科技創新重任的新徵程。黨和國家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,市場和企業不斷聚焦高質量發展需要和美好生活需求,科技工作者自覺承擔起歷史使命,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實現。(記者 喻思南